“江西好人”卢桂儿:“把脉问诊”巧调解 “对症下药”解民忧-环球新消息

2023-04-19 19:40:41       来源:金台资讯

“调解纠纷就像中医问诊,不管对方得了什么病,首先要把脉问诊、找准病灶,再对症下药、开出良方,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见到明显成效。”这是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镇人民调解员卢桂儿多年从事基层调解工作的心得体会。

卢桂儿今年67岁,曾先后担任村小组长、村党支部书记、综治办副主任、司法所所长、普法办主任等职务,具有丰富的基层调解工作经验。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累计参与调处各类纠纷矛盾纠纷3000余件,调处成功率达98%以上,深受当地村民信任,曾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人民调解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一级人民调解员”“宜春好人”等。近日,卢桂儿荣登“江西好人”榜。


【资料图】

如今,2018年便已退休的卢桂儿仍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老卢调解工作室”里“坐诊”,有时还会接到村民打来的求助电话紧急“出诊”,尽心尽力为各种“疑难杂症”开出“良方”,继续为调解事业发挥余热。

“有人说调解是一个得罪人的事,但我觉得调解是在做好事、做善事。”

说起第一次接触调解工作,卢桂儿记忆犹新。那是在1978年,22岁的卢桂儿刚参加工作两年多,是刘公庙镇横塘村委某村村民小组组长。那时,村里有位老人因病去世,两妯娌因财产的问题争吵不休,对老娘安葬的事不管不顾,老人的女儿也只是无奈痛哭,任凭老人的遗体放在祠堂多日无人过问。出于职责所在,作为村小组长的卢桂儿只能硬着头皮去调解此事。

“那个时候年轻啊,也不知道得罪人,什么都不怕。”卢桂儿叫上村里几个乡亲,将老人的两个儿子、儿媳和一个女儿叫到村里来调解。刚坐下来,卢桂儿就厉声质问他们:“躺在祠堂里的那个人是谁?是不是你们的娘?老娘要不要入土为安?”看到他们默不作声,他接着说:“如果你们都不管,我们就以五保户老人给老人安葬,所有事宜由村上料理,你们也不能以亲人的身份参加老人的丧葬仪式。”这时坐着的几个人纷纷低下了头,过了一会儿有个很小的声音,表示不同意这样做。此时,卢桂儿也慢慢坐下来,语气放缓了些说道,“既然你们不同意这样做,那就等把你们的老娘安葬好后,我来给你们把家里的事理清楚,把账分好。”老人的儿女、儿媳们都表示欣然接受,这是卢桂儿第一次做调解工作。

这件事让他得到了村领导的赞扬,评价卢桂儿是“做块调解工作的料”。自此之后,村民们也对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刮目相看,这让卢桂儿得到了些许成就感,也让他从此热爱上了调解事业。

“有人说调解两不讨好,两边得罪人,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都还没有这个想法。当你看到原本是剑拔弩张的争吵场景经过调解后,转变成了握手言和的感人画面,那种成就感和充实感会让你把一切辛苦、疲惫、烦恼统统都忘掉,你会觉得你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会感觉非常欣慰,心里好舒服。”卢桂儿笑着说道。

“连一个纠纷都调解不好,群众也不会信任你。”

1990年,卢桂儿担任刘公庙镇横塘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全镇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公庙镇地处樟树市西北部,是该市的最北乡镇,距离城区35公里,而当时的横塘村还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偏远山村,距离镇中心12公里,属丘陵地带,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差,还欠了外债。“村委一分钱都没有,办公经费都是村干部自己凑钱垫付,学生上课的教室都没有。”卢桂儿说。

卢桂儿上任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学校。他一方面积极申请上级拨款,另一方面发动村民一人出资20元,建成了当时全镇最早、建得最好的村级小学——横塘小学,大大改善了山村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这件事一下子就拉近了卢桂儿与村民之间的关系。

卢桂儿在横塘村办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安广播。他在横塘村的每个自然村都安装了高音喇叭,村里面建了一个广播站,聘请了一个广播员,每天定时播放红色歌曲、天气预报、政策宣传、农事提醒等。“村里如果有什么紧急的事,我也会通过广播来告知村民。慢慢地,大家就都认识我了,对我也越来越信任”,卢桂儿说。

1990年至1998年,卢桂儿在担任横塘村委党支部书记期间,所有矛盾纠纷他都亲自参与调解,没有一起因调解不成而上交,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横塘村也从一个又穷又乱的“后进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连续多年被樟树市委、刘公庙镇党委评为先进村支部。

“如果一个纠纷没有处理好,我可能一个晚上都睡不着。”

自1999年起,卢桂儿20多年来全身心投入调解工作,先后担任刘公庙镇综治办副主任、司法所所长、首席调解员、普法办主任,2018年10月成立老卢调解工作室。为了调解一个纠纷,经常下午四、五点才吃中饭,甚至家人生病也无法及时赶回来。说到这些,卢桂儿笑着说道,“我就像是一名救火队员,哪里起火就往哪里扑,我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

2009年大年初三,卢桂儿接到电话称,黄某受邀到同学肖某家中做客,因喝酒过量致死。黄某家属认为应由肖某承担全部责任,肖某不同意引发纠纷。双方各自叫来亲朋好友数十人现场对峙,矛盾一触即发。卢桂儿第一时间从家里赶到现场,经过情绪安抚、双方劝说、理性分析、多次调解后,最终由肖某赔偿死者2.5万元,其他共同饮酒人共赔偿4.5万元,双方签订调解协议书,一次性调处。事后,当事人送来一面写有“忠心履责 一心为民”的锦旗,对卢桂儿履职尽责、公平公正的调解工作表示感谢。

2010年2月,来自四川省万源市的徐某和同乡来到刘公庙镇某砖厂打工,因资金周转需要,砖厂老板郑某向徐某借款7万元,并承诺6月10日之前还清,但砖厂因手续不齐停产,郑某因无法按时支付工资和欠款离开了樟树,徐某等人一时不知所措。卢桂儿得知后,与同事一起捐了1200元给他们解决食宿,一方面推荐他们在集镇做些零工赚钱;另一方面积极与郑某联系,跟对方讲明法律政策,分析其中利弊,很快,郑某便将25437元的工资和7万元的借款全部支付完清。事后,徐某等人特地送来一面写着“急民工之所急 解民工之所难”的锦旗,激动地说,“谢谢卢所长帮我们外地民工讨回了工钱,你们真是为民办实事、为民解难题。”

“调解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秉持公正,无愧于心。”

因多年从事调解工作,全镇每个自然村卢桂儿都去过很多次,他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不仅是群众找他调解纠纷的络绎不绝,本镇、本市甚至宜春、高安等地的基层调解工作者也经常向他“求经问药”。老卢每次都很乐于跟大家交流分享,将自己的多年经验倾囊相授。

在卢桂儿看来,一名调解员就像一名老中医,梳理纠纷就像“把脉问诊”,化解矛盾就像“开方治病”,要通过多方了解全面掌握双方当事人的诉求,探寻纠纷“症结”,结合“法、理、情、德”再“对症下药”,打开他们的“心结”。

多年来,卢桂儿在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乡俗为参考、以道德去说服、以法律为准绳,坚信一颗心为公、不怕群众不听,一碗水端平、不怕群众不服,一身力出尽、不怕事情办不成,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之中。

调解工作其实是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基层的矛盾纠纷已由传统的婚姻家庭矛盾、邻里矛盾等民间纠纷扩展到征地拆迁等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矛盾纠纷,民事、经济、行政、治安和刑事交织在一起,矛盾纠纷更加复杂。同时,群众的法治意识增强,给调处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

在老卢调解工作室,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书籍整齐的摆放在一侧,各种笔记本、手抄本、调解记录本摞成一堆,他说,“要加强学习,掌握调查研究方法,才能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是做好调解工作必不可少的。”

如今,卢桂儿将主要精力放在基层调解工作者的能力提升和业务培训上,定期组织调解志愿者和基层调解员学习法律法规,分享工作经验,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调解工作者的专业性。同时,卢桂儿带头推进调解工作规范化,将自己参与调解的纠纷文书资料、调解案卷及时整理归档,目前已整理成册1000余本。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0036824号-21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