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人读书方法有:诵、录、校、疑、入味、“大其心”而“使自得”。
2、一、诵“诵”字的原意即大声背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黄庭坚五岁时,已经能够背诵五经。
4、有一天,他问老师说:“从来都称六经,为什么只读五种?”老师回答:“《春秋》不足读也。
5、”这在当时人中是很流行的一种看法,最典型地反映在王安石把《春秋》称作“断烂朝报”的评语中。
6、可是黄庭坚说:“是何言也。
7、既曰经矣,何得不读?”据说他于是“十日成诵,无一字或遗”。
8、二、录“录”就是抄书。
9、书籍难得,靠抄书保存文本,这与记诵类似。
10、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人”宋濂,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题为《送东阳马生序》。
11、在那篇文章里,他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说:“余幼时即嗜书。
1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1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14、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5、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6、录毕,走送之。
17、不敢稍逾约。
18、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9、”为什么说“不敢稍逾约”?当时人有“三痴”的说法,其中之一便是“借书与人曰痴”。
20、意思是借书不还的事太多,所以书不可以轻易借予人。
21、正因为如此,宋濂不敢逾约,否则再借就难了。
22、三、校“校”即校勘。
23、在印刷术投入使用前,古书都曾经历过以记诵文本和抄本形式流传的阶段,记诵或抄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差错,致使同一典籍的文本在辗转流传之中变得差异极大。
24、这种情况即使在印刷书籍出现之后仍大量存在。
25、一是印刷本所依据的底本原有差异,二是刻板印刷过程中又可能出现新的错误。
26、所以古人读书,在诵、录之前,第一步是先作文字上的校对,以便尽可能地保持文本的准确性。
27、四、疑“疑”是指一种积极追问的精神。
28、元朝的大教育家许衡,就最喜欢善于“疑”的学生。
29、他的传记有曰:“诸生或有疑问,则为之喜见颜面。
30、因语之曰:‘书中无疑,能以为有疑;有疑,能使之无疑。
31、学斯有得矣’。
32、”不过,这个意思并非他自己的发明,比他早一点的朱熹已经说过类似的话了。
33、五、入味所谓“入味”,是我从古人的以下这些话中间概括出来的一个说法:“读书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朱熹);“弄书册而游息时,书味犹在胸中”(黄庭坚);“睡余书味在胸中”(陆游)。
34、六、“大其心”而“使自得”“大其心”而“使自得”,是说读书“当玩味大意,就自己分上实着体验……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朱熹)。
35、或者如程颐所说:“读书当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
36、”参考资料人民网-古代人读书方法有哪些?总有一款适合你。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0036824号-21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